1. 首页 > 三国志战略版 > > 正文

《出师表》中出师北伐的动机是什么

《出师表》中出师北伐的动机是什么

《孙子兵法》说“可胜者,攻也;不可胜者,守也”,强者主攻、弱者主守,这是最基本的道理,明知无法取胜非要主动发起进攻,这是不明智的做法。然而,诸葛亮主持蜀汉朝政后5次北伐曹魏,他的继任者姜维更11次北伐,而在此期间曹魏主动向蜀汉发起的进攻只有3次。弱小的蜀汉在强敌曹魏面前反而频频发起主动挑战,似乎违背了战争的基本法则。

对于这个问题历来有不少揣测,最流行的一个观点,是诸葛亮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才主动示强的,刘备托孤时后主刘禅尚未成年,但几年后刘禅就年满20岁了,诸葛亮为了不还政于后主,所以故意发动北伐,但这种看法是狭隘的,它不符合诸葛亮一生所展示出的高尚政治品格。

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,诸葛亮对刘备十分敬重。刘备比诸葛亮大了20岁,算是两辈人,但刘备临终前一再叮咛儿子们与诸葛亮是不君臣关系,而是“共事”关系,让他们像父亲那样对待诸葛亮。刘备托孤给诸葛亮,诸葛亮感到身上的责任重大,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所上的《出师表》只有600多字,却13次提到“先帝”;

7次提到“陛下”,“报先帝”“忠陛下”贯穿全文,处处不忘先帝“遗德”“遗诏”,这种真挚感情不是能伪装出来的。

不过,就算陈寿故意黑诸葛瞻,他毕竟是个史官。中国古代的史官,其基本品质是能够保证的。也就是说,别人没做过的事情,他不可能乱写;别人没说过的话,他不可能乱说。只不过史官在写在说的时候,是想表达一种“微言大义”而已。

那么,陈寿写诸葛瞻说的那“三罪”,是想表达什么“微言大义”呢?

我认为,陈寿是想说,诸葛瞻打仗不行,却把责任推在别人身上。他说“三罪”,其实就是说,灭国的责任,首先是黄皓,其次是姜维,接着才是自己。

为什么说诸葛瞻把责任推在黄皓身上,是“微言大义”呢?

众所周知,蜀汉是三国中最弱小的政权,除蜀中平原外,大部分疆土没有开发,十分贫瘠落后,因此曹魏和孙吴都想吞并它然后两国一较高下。蜀汉若想从三流国家中跃起,赢得“国际社会”的尊重,必须扩大其国际影响力,于是加强与二流国家孙吴的联盟便是其确保二弱抗一强的国际局势,赢得一席之地的基本国策。

在与东吴的外交中,诸葛亮必须保证盟友东吴没有二心,协力抗曹。因此他必须拿出“振奋友邦、威慑敌庭”的姿态,所以要威武自强,以攻图存。如果示弱,则必是弱肉强食的第一牺牲品。因此蜀汉尽管弱小,但没有出现“弱国无外交”的局面。

另外还有重要一点,就是诸葛亮北伐是与曹魏争夺大中亚区域的影响力。

在曹魏设立西域长史府的形势下,蜀汉作为汉的继承国(其实历史上蜀汉就叫汉),在争夺对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上必须先发制人,从中亚获得利益,补充国力与中原王朝一战。因此从这个战略方向考虑,诸葛亮也必须北伐,这也就是诸葛亮、姜维争夺陇上,切断曹魏陇右与中原之联系的原因。

诸葛亮北伐的动机当然“兴汉除佞,收复中原”。其实,作为“托孤”重臣的诸葛先生,北伐是带着压力与使命也有些不得已,几乎完全违背了当年隆中对策:“待北方有事,派一上将伐之”的既定战略。而诸葛亮北伐曹魏时,并没有什么出现可利用的,足以伐之必败良好机会。

相反诸葛亮北伐,使落寞的司马仲达得到重用,成为一生的敌人。如果,诸葛亮不北伐凭蜀川之险,曹魏对其是没有办法的。诸葛亮如果养兵蓄力,夯实基础,蓄足人力物力待机北伐,这样成功机会会大的多,因为川蜀之地自古富足兵糧,是争天下的绝佳后备地。

诸葛亮北伐正说明,他是真正儒家。三国志说他:“长于吏治,短于军事”是很中肯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