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国志14》中的城市名称来源于历史,但又与真实历史上的城市名称有所区别。“东汉末-三国”时期的地方行政建制中,低于州的行政单位为郡、国。国为宗室封国,属于较为特殊的行政单位。而郡则是更具有普遍意义的二级行政单位。《三国志14》中的城市,直接对应的应是郡的行政中心,也就是郡治,如邺为冀州刺史部魏郡郡治。
但实际上,《三国志14》中的城市名称并非全部源于实际的郡治。有些城市名称源于郡名,如汉中源于益州汉中郡,汉中郡的郡治为南郑,因此历史上的“东汉末-三国”时期并无“汉中城”这一城名;有些城市名称源于县名,如上庸源于汉中郡上庸县,上庸县只是汉中郡辖内一个普通县。所以《三国志14》中的城市名称可以划分为三个来源,分别为郡名、郡治名、普通县名。
《三国志14》共有46座城市,分属于不同的州,具体的对应关系(结合地区)为:
河北地区六城:
幽州(3城):襄平、北平、蓟;
并州(1城):晋阳;
冀州(2城):南皮、邺。
西北地区六城:
凉州(3城):武威、安定、天水;
京兆(3城):长安、宛、上庸。
中原地区十二城:
司隶(1城):洛阳;
青州(2城):平原、北海;
兖州(2城):濮阳、陈留;
徐州(3城):下邳、小沛、广陵;
淮南(2城):寿春、庐江;
豫州(2城):许昌、汝南。
荆楚地区八城:
荆北(4城):新野、襄阳、江夏、江陵;
荆南(4城):长沙、武陵、零陵、桂阳。
吴越地区七城:
扬州(5城):建业、吴、会稽、柴桑、建安;
交州(2城):南海、交趾。
巴蜀地区七城
益州(5城):汉中、成都、梓潼、江州、永安;
南中(2城):建宁、云南。
1,单城市就成州,这个很合算,打下一座城市就统一一个州了
并州:晋阳;司隶:洛阳;
2;
2座城的,也不太难
青州:平原,北海;冀州:南皮、邺;豫州:许昌,汝阳;徐州:下邳、小沛。
3,很多城市的,比较坑爹
荆北州:新野、江夏、襄阳、江陵;
益州:永安,江州、梓橦、汉中、成都
京兆州:宛、上庸、长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