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汉时期关东通常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。三国演义中,曹操、袁绍等18路诸侯伐董卓时,自称关东联军,主要是指虎牢关以东,主要指河南、山东,位于中国四大地理区划之一的北方地区。
秦汉时期,普遍用地处崤山谷地的函谷关、大散关作为区分东、中、西三大地域的界标,分别称函谷关以东谓关东、函谷关与大散关之间谓关中、大散关以西谓关西。关东与关中本为一体。
战国至唐代对函谷关及其依托的崤山以东地区的称呼,亦称“山东”;包括了今河南、山西、河北、山东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。如《三国志·魏书·锺繇传》记载:“是时,汉帝在西京,李催、郭汜等乱长安关中,与关东断绝。”
《旧唐书·李勉传》“至德初,从至灵武,拜监察御史,时,关东献俘百余,诏并处斩。”唐代以后,长安被废弃,中国政治中心东移,函谷关地位下降,关东一词也失去了原有的地理与政治意义,淡出人们的视野。
山东,指崤山以东,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,最早始于战国时期,当时秦人称崤山、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“山东”,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;战国七雄之中,除秦国以外的韩、赵、魏、齐、楚、燕六国都在崤函以东,故也有“山东六国”之称,唐代亦有山东士族之称。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,最早始于明朝时期,两者不能混为一谈。